close
葉石濤作史綱 台灣文學定調

早在一九六五年,台灣文學還未成為被認可的學科研究、本土議題仍是禁忌,葉石濤就在《文星》上發表
〈台灣的鄉土文學〉一文,發下宏願:「我渴望著蒼天賜我這麼一個能力,能夠把本省籍作家的生平作品
,有系統的加以整理,寫成一部鄉土文學史。」
葉石濤確實做到了。《葉石濤評傳》的作者與《葉石濤全集》的主編、靜宜大學台文系教授彭瑞金說,葉
石濤對台灣文學界最大的貢獻,在於一九八七年出版的《台灣文學史綱》,「這是第一本以台灣作為主體
的文學史觀,可以說為台灣的本土文學定調。」

思考透明通澈 影響後進史學者

後進的台灣史學者陳芳明、林瑞明等人受葉石濤影響甚鉅。「我所有的研究都受到他的啟發!」陳芳明表
示:「葉老一輩子工作到生病前都沒有休息的一天,對我是很大的感召。」
陳芳明曾在近作《昨夜雪深幾許》中追憶《台灣文學史綱》:「葉老的思考是那麼透明,他的表達又是那
樣素樸,卻能夠條理地把不同歷史階段的作家安放在恰當的位置。在政治干涉還未鬆綁的年代,『台灣』
是何等敏感的字眼。」
陳芳明說:「葉老曾坐了三年牢,至今仍沒有得到平反。如果我們真要紀念他,應該先讓現在的本土觀念
解放─《台灣文學史綱》對外省作家的寬容,是我們要學習的。」
評論擲地有聲 寫小說卻見浪漫
季季回憶,葉石濤充滿活力和熱情,對後進更是提拔。一九六○、七○年代葉石濤在《文藝台灣》、《中央
日報》寫評論,只要是被他肯定的年輕新進即有走紅的本錢。不過葉石濤也曾感嘆:「大家都只知道我是評
論家,卻忘了我是小說家。」
成大歷史系教授林瑞明認為,葉石濤的小說創作在寫實主義之上展現了強烈的浪漫色彩。季季則說,葉石濤廿九歲時因「知匪不報」入獄三年。獄中的日子對從小受日本教育的葉石濤來說,最大的幫助是練了一口好「國語」。「他同獄的室友有很多外省人,他出獄後即能用中文寫作,相較同輩本土作家在中文運用上簡潔有力。」

陋室中勤筆耕 創作毅力令人佩

出獄後葉石濤在小學任教至退休,季季說,教書、創作之外,為了賺錢他勤於日文書翻譯,內容不拘,諸如《減肥健康食療》、《股票心理作戰》都翻過。
葉石濤曾在小學教書,教學方式十分人性化。「國小中午休息時間,學生不准離校,葉石濤卻偷偷在圍牆邊用鐵鎚挖出個洞,跟學生說,出去玩可以,記得上課前回來就好。」
葉石濤經歷語言的斷裂、牢獄的創傷,始終在文學路上前進。到了晚年,葉老仍時常潛坐於左營家中的書房內讀書寫作,毅力令人佩服。
其實,葉石濤寫出一篇又一篇作品的書房,是間僅容旋身的斗室。陳芳明曾描述書房:「一把陳舊的藤椅緊貼斑駁的書桌,玻璃窗外是喧嚷的市聲…看到他簡陋的書房時,我有一種刀割的痛楚。」
葉石濤在年初入院,最後在病榻上已無法言語,作家季季感慨說,葉老很在乎尊嚴,這一走稱得上解脫。林瑞明也肯定葉老「主要的工作都已完成,不負當文化人的任務。」
=============================================================

葉石濤評論的思想內涵 (擷取自余昭玟碩士論文)

葉石濤的文學評論所涉獵的範圍有作家及作品的評論、專題及文學史的評論。

對於前者,他以五種尺度來評定其成就;對後者則以「台灣意識」為其思想內涵。以下分別就這兩種思想內涵加以討論︰

 

(1)五項標準

民國六十七年,在從事十多年的評論工作後,葉石濤談到他評論小說的五項標準︰

第一,要看這篇作品是否反映了現實,反映到什麼程度。

第二,要看它是否反映對廣大的民眾有深刻的同情心,以及同情心發揮到什麼程度。

第三,要看它對人類的未來遠景是否有愛心,或遠大的抱負,亦即是否具備了理想的傾向。

第四,看它是否挖掘了人性,挖掘到什麼程度。

第五,才是藝術表達的技巧,看小說的佈局構想和它所要表達的是否契合得恰當(五三)。

這五點是他以一個台灣作家的立場,對古今中外文學考察的結果,從其中可看出,他不用任何教條式的理
論架構,而以現實主義、人道主義、理想主義來做統合性的評論。現實主義他是取法於盧卡奇的觀點,認
為台灣的寫實文學應該是批判性的,要能反映具有時代特徵的社會變化,以繼承偉大的寫實巨匠托瑪斯曼
、托爾斯泰、斯當達爾等傳統為唯一路線。

人道主義是葉石濤由寫實思想引申出來的,文學既然要反映真實的人生,而人生又是一齣悲喜劇,作家要
表現人性,若無深刻的同情心,則不能體認其悲喜的真諦。葉石濤認為︰作家若缺乏厚實的人道精神、悲
天憫人的世界觀、正確的道德價值感,那樣創作出來的題材必定會帶來摧殘與損害。即使如福克納在小說
中描寫暴行,也是產生自他充滿「原罪與救贖」的基督教倫理的偉大胸懷。在這個世界裡,善與惡的對立
原本是常態,但是作家描寫惡的黑暗層面應該只是為呈現善與光明的手段(五四)。葉石濤的理想主義,
與世界性的諾貝爾文學獎的取向標準相同,即考察作品對人類未來社會是否抱持希望,是否鼓勵人類走向
更理想的境地。理想主義是葉石濤評論思想的最主要特質,他對此的闡釋不遺餘力,指出︰所有偉大的作
品都紮根於作家所生存的大地與空間,指引民眾力求上進,獲得自由、民主和幸福的生活。為人類規畫出
一個更和諧完美的理想社會。他以杜斯妥也夫斯基為例,說明他從未對人性失去希望和擁抱,其《卡拉馬
助夫兄弟》之能在世界文學史上永垂不朽,主要是它指出了人類未來社會的燦爛遠景。所以葉石濤歸結出
︰所有偉大作家的資質裡都有某種理想主義在,理想主義是光明與救贖的象徵(五五)。一篇長篇小說如
果缺乏理想,就只是一連串故事的連續而已,不具任何意義。

(2)台灣意識

葉石濤對專題及文學史的評論,帶有對文學現象總體研究的特質,影響較深遠。這方面評論的思想內涵可以
用民國六十六年發表的【台灣鄉土文學導論】(五六)為代表。他在這篇論文中檢視台灣三百年的文學史,
從而提出「台灣意識」,以此來詮釋台灣文學的性格。他說︰

台灣一直在外國殖民者的侵略和島內封建制度的壓迫下痛苦呻吟;這既然是歷史的現實,那麼,反映各階層
民眾的喜怒哀樂為職志的台灣作家,必須要有堅強的「台灣意識」才能了解社會現實,才能成為民眾真摯的
代言人。惟有具備這種「台灣意識」,作家的創作活動才能紮根於社會的現實環境裡,得以正確地重現社會
內部的不安,透視民眾性靈裡的悲喜劇。

他認為台灣的作家必須要能正視民眾實際生活狀況,才能創作出真正的文學作品,「台灣意識」是衡量作品
經確程度的圭臬。台灣意識乃由民族的反帝反封建的歷史經驗而來,這經驗猶如遺傳基因,鏤刻在每一個作
家的腦細胞裡,左右了他的創作。作家堅強的現實意識及參與抵抗的精神,形成了台灣文學的傳統。

葉石濤從歷史背景、經濟結構、文化演進等方面來探討台灣意識的形成,這部分的評論,葉石濤從不引經據
典,除評論對象及歷史資料外,他完全使用一己的語言,表達一己觀點,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思想體系(五
十七)。認為以「台灣意識」為中心寫出來的作品才是「台灣鄉土文學」,這種思想內涵是他從台灣歷史中
淬鍊出來的。日據時代的作家之所以能把文學活動與政治抗爭結合在一起,形成「抗議文學」,便是體會到
︰身為台灣人,大家的命運與台灣的土地、歷史密不可分,凡是以強權掠奪這塊土地,歪曲台灣歷史的,全
體台灣人都要加以反抗。而作家就要以他的筆當做劍,揭開統治者的真面目,號召大家以起來維護台灣人的
生存權利。所以台灣意識是台灣新文學傳統的基本精神。 雖然此種「台灣意識」一度引起爭議,但他是從台
灣的土地和人民出發,意欲把台灣文學導向世界文學的光明之路。以「台灣意識」作為文學評論的思想內涵
,是葉石濤獨到的心得,以前從未有人提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迷你徑 的頭像
    迷你徑

    不一樣的日子,重新出發

    迷你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